西九龍屏風?樓
(一)不論在港島區回望九龍,或者是由九龍高處回望西九龍一帶,都嚇然發現了很多屏風式的建築在西九龍出現。這些建築本身是為了令更多的住客可以享有無敵大海景。
但倒轉問,每位市民都真的「需要」這個無敵大海景嗎?
當我們看到有樓盤廣告以維港景色做賣點的時候,不禁問,即使係有了這個賣點又如何?更好的海景,是否標誌著更好的生活?
所謂好的生活,只是地產商的詮釋,他們只為賺取更多的金錢,當然不會想到其他市民的感受。或許規劃當時,沒有想過這方面的問題。及至現在的空氣污染問題嚴重,以至經歷「沙士」一役後,空氣質素已成為了市民關心的項目。
即使可以置之不理也好,當我的公司可以在其中一個窗可以見到長沙灣四小龍(昇x居、碧xx天、泓x臺等)的樓樓宇的時候,如果大家有高倍數的望遠鏡的時候,大家可以在數公里的距離內say hi,只會有這麼遠,那麼近的感覺。
屏風設計的樓宇問題,近年來引來不少人關注,特別以九鐵南昌站項目引來的關注更為顯著。南昌站的上蓋倘若建成了十數座數十層的樓宇後,只會把區內一個大通風口堵塞,空氣不能自由地流動,影響的不單是通風,陽光的投射,甚至是心理上的壓迫感,這些都不能以金錢可以買到的。
(二)
當政府見到這些地段可以賣得好價錢,為庫房增加收入之際,又怎會想到有關其他方面的負荷?或許政府會認為,有這麼多人居住在同一地方,地鐵已是一個好好解決交通問題的方法。但每居民往返的地區不同,不能以同一個模式看待的。
(三)
我們有時會看到的樓盤廣告,總會標榜著交通如何方便,但當我們細心去看的時候,總會把工作及消閒混在一起,這些都只會在外區找到,或者這是消費的一種模式。
當部份居民離開這區的時候,區內只會死氣沉沉,沒有人的生氣,沒有人的互動,一切只會冷冰冰。在這些建築的背後,會否只代表著「不准停留」的角色。明報有副刊提及的將軍澳,只是「睡房」的角色,一切的活動,或多或少都需要向外跑才可以獲得。其他的免問。
前陣子明報有提及空氣污染的問題,其中以將軍澳坑口區的情況最嚴重。坑口可以說是將軍澳區樓宇密度高,連行街都只是行商場,在這麼密集的樓宇中,混濁的空氣不能完全地揮發,所有的空氣只能積聚在一個較低的高度,故空氣較差。
(四)
一天於馬鞍山遊走時,有路人問我怎樣去馬鞍山馬鐵站,我教她怎樣去之後,她說她自己是大埔來探親的,(如我沒有記錯的話)不懂得馬鞍山的地方,馬鞍山很靜,很適合居住,但相對大埔,大埔卻熱鬧得多了。
我相信,一個地方,總是需要一個聚集的地方,是符合人群居的元素。例如大埔內有一些墟市,或至少是一個地方,好似一個大街市一樣,可以聚集居民購物,閒逛,閒時真是可以在街上「行街」,可以和街坊鄰里打成一片,這是居住生活中的最大樂趣,人畢竟是群居的動物,不可能把人從群體生活抽出去。
除了反思樓宇的高度外,還需要反思我們的生活和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性。
海輝道地段KIL11146a片段(拍攝及旁述:林浩揚區議員)
海輝道地段KIL11146b片段(拍攝及旁述:林浩揚區議員)
環保觸覺
西南九龍屏風樓宇 阻擋六公里海岸線-2006年8月20日新聞稿
2 Comments:
Wow. So tall.
Sam, 謝謝你的引述.
發佈留言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