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8月 29, 2006

大角咀碼頭



大角咀碼頭這個名字,已經消失了十多年。

近日經過觀塘時,發現一個看似殘舊的小巴總站,站頭上的「旺角大角咀碼頭總站」,還可以屹立不倒地在站頭上。

大角咀碼頭,曾經是中港客運碼頭,這碼頭為了配合西九龍填海工程及機場核心項目而於1995年5月8日起停用。

這碼頭不離開一個巴士總站,這碼頭搬遷後,這巴士總站搬至現時位於一號銀海外的巴士總站,並名為「大角咀」。不記得何時起,分別把這個總站分為三個不同巴士總站,分別為奧運站、維港灣及柏景灣總站。

以前的大角咀,係一個很陌生的地方,一個看來較殘破的地方。但近年來新的樓宇落成入伙,而且一些較舊的樓宇也翻新了,更有些已拆卸重建,整體上較以前好了。

如果可以選擇,還是要一個可以望海的地方,可以看看海景,吹吹海風。平民式看海景的機會,隨著不斷地建屏風式的高樓而消失了。海邊對於該區居民來說是奢侈的事。

這個站頭,也會隨著觀塘市中心重建計劃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約五座四十層高的大樓、一座商場、一座所謂地標的建築物,一個花園式廣場。

看似是一個很好的規劃,以新樓取代舊樓,明顯地改善了生活環境,市中心內的環境有的地方是不太理想。但是,當重建後,是否完全地改善了生活?是否以一些更高的高樓以換取更大的廣場?

更高的高樓,除了是成為了地標外(現時的apm商場已是區內的地標,連順天村也可以清楚地看到),會否連我們的生活方式都改變了?

到時會見到不行車的裕民坊,但少了穿梭於小巷小店的樂趣,也少了人車爭路的場面,會否失去了「行街」的意義?

如果可以的話,會否考慮把這站牌拆下去留在博物館內?

星期一, 8月 21, 2006

西九龍屏風?樓

(一)

不論在港島區回望九龍,或者是由九龍高處回望西九龍一帶,都嚇然發現了很多屏風式的建築在西九龍出現。這些建築本身是為了令更多的住客可以享有無敵大海景。

但倒轉問,每位市民都真的「需要」這個無敵大海景嗎?

當我們看到有樓盤廣告以維港景色做賣點的時候,不禁問,即使係有了這個賣點又如何?更好的海景,是否標誌著更好的生活?

所謂好的生活,只是地產商的詮釋,他們只為賺取更多的金錢,當然不會想到其他市民的感受。或許規劃當時,沒有想過這方面的問題。及至現在的空氣污染問題嚴重,以至經歷「沙士」一役後,空氣質素已成為了市民關心的項目。

即使可以置之不理也好,當我的公司可以在其中一個窗可以見到長沙灣四小龍(昇x居、碧xx天、泓x臺等)的樓樓宇的時候,如果大家有高倍數的望遠鏡的時候,大家可以在數公里的距離內say hi,只會有這麼遠,那麼近的感覺。

屏風設計的樓宇問題,近年來引來不少人關注,特別以九鐵南昌站項目引來的關注更為顯著。南昌站的上蓋倘若建成了十數座數十層的樓宇後,只會把區內一個大通風口堵塞,空氣不能自由地流動,影響的不單是通風,陽光的投射,甚至是心理上的壓迫感,這些都不能以金錢可以買到的。

(二)

當政府見到這些地段可以賣得好價錢,為庫房增加收入之際,又怎會想到有關其他方面的負荷?或許政府會認為,有這麼多人居住在同一地方,地鐵已是一個好好解決交通問題的方法。但每居民往返的地區不同,不能以同一個模式看待的。

(三)

我們有時會看到的樓盤廣告,總會標榜著交通如何方便,但當我們細心去看的時候,總會把工作及消閒混在一起,這些都只會在外區找到,或者這是消費的一種模式。

當部份居民離開這區的時候,區內只會死氣沉沉,沒有人的生氣,沒有人的互動,一切只會冷冰冰。在這些建築的背後,會否只代表著「不准停留」的角色。明報有副刊提及的將軍澳,只是「睡房」的角色,一切的活動,或多或少都需要向外跑才可以獲得。其他的免問。

前陣子明報有提及空氣污染的問題,其中以將軍澳坑口區的情況最嚴重。坑口可以說是將軍澳區樓宇密度高,連行街都只是行商場,在這麼密集的樓宇中,混濁的空氣不能完全地揮發,所有的空氣只能積聚在一個較低的高度,故空氣較差。

(四)

一天於馬鞍山遊走時,有路人問我怎樣去馬鞍山馬鐵站,我教她怎樣去之後,她說她自己是大埔來探親的,(如我沒有記錯的話)不懂得馬鞍山的地方,馬鞍山很靜,很適合居住,但相對大埔,大埔卻熱鬧得多了。

我相信,一個地方,總是需要一個聚集的地方,是符合人群居的元素。例如大埔內有一些墟市,或至少是一個地方,好似一個大街市一樣,可以聚集居民購物,閒逛,閒時真是可以在街上「行街」,可以和街坊鄰里打成一片,這是居住生活中的最大樂趣,人畢竟是群居的動物,不可能把人從群體生活抽出去。


除了反思樓宇的高度外,還需要反思我們的生活和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性。



海輝道地段KIL11146a片段(拍攝及旁述:林浩揚區議員)



海輝道地段KIL11146b片段(拍攝及旁述:林浩揚區議員)




環保觸覺

西南九龍屏風樓宇 阻擋六公里海岸線-2006年8月20日新聞稿

星期六, 8月 19, 2006

2006路人@觀塘



初時以為是一個中年漢回家的故事,整段片是提及有關觀塘的一點事、一點情。

觀塘市中心是交通的樞紐,也是商業活動繁盛的地區,我們在這個繁忙地區,只會想到自己應往那兒走,做些甚麼。可能是去大x活食飯,去銀行辦理私人事務...,每時每刻,都會見到不同的面孔。

我們平時沒有留意的事,到了某些時間,自然會成為我們留意的對象。當重建觀塘市中心的實際藍田落實後,這些街景、人的面孔,會隨著這些樓宇的拆卸而消失,回憶只在我們的心裡。

如果想對觀塘的現狀多一點知識,可以隨時去觀塘裕民坊一帶遊歷。

星期日, 8月 13, 2006

理髮

數天前到了大角咀一間連鎖理髮店理?。

之前試過在這間理?店理?,效果不錯,故這次也到這店理?。

理?只是用了十多二十分鐘的時間,短短的時間也是我真正放鬆,在頭髮交給理?師傅處理時,可以閉目小休。小休間幻想著在周圍經過的人。

這店外的人流,說多也不多,說少也不太少。大多是上班一族,不是剛從公司下班,就是回到家的附近。在這個商場內,人只是流動,不會停留。

新一派的理?店,標榜著清潔整齊快速,能配合香港人的需要。而一路以來的理?店,總是給人污穢的感覺。當然各有各的優點,例如傳統一點的會較看重客人及理?師之間的關係。這關係可能是二三個月後才會遇上,才有機會傾談,奇妙之處在於這看為陌生和熟悉之間的關係。

這些理?店可以說是買少見少了,隨著人口老化、舊區內的人口減少、年輕人的理?口味的改變及部份區域進行重建,找這些理?店少了。會否有一天,當這些較新派或較新式的理?店完全替代了一些傳統的理?店?

人習慣了快速,習慣了以「快、靚、正」的心態做每件事的時候,無疑我們做到很多事。但當我們不斷地做的時候,會否對我們身邊的環境麻木了?

星期六, 8月 05, 2006

《你同我?七八十年代成長回憶》

英文字母擦紙膠、眼鏡朱古力、紅A書?、旅行棋……,這些都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物件,這些物件給我們回憶。

這些可能現在不能找回、或可能已經變了不同的形式出現。但這些都是對七、八十年代成長的人來說是重要的回憶,不單是物件本身,還有的是附送人情交往的歷史。

七八十年代乃為經濟起飛的時代,雖然如此,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還是濃厚。很多玩意都是和人一起遊玩,一起經歷。玩的可能只是不大變化的玩意,但在遊戲當中的互動,卻是不能以其他方式取代的,在這些時代的人會較易滿足。

書中的玩意、產品,很多都是很陌生的。也許以前的資源不多,以致可以和人玩的空間也不多。當我看完這書的時候,心想,如果有錢可以買齊這些玩意,可以滿意我們對以往玩物的收集慾,但沒有和人的互動,再精彩的玩意及產品,只是一件死物而已。

近年有很多不同的出版物、文章、討論有關香港過去的一切人及事,在過去香港沒有人願意花時間收集及留意有關香港的人及事,當香港經過金融風暴、沙士等大事後,香港人終於不當自己是一個過客,而是一個香港人,對於香港的一事一物也較以前多人關心。這書的由來,是希望可以為我們的下一代人及七八十年代出生、成長的人士留下一個記錄,讓香港人知道七八十年代的小孩子、少年人會怎樣打發空閒時間。

我也想到九十年代、甚至是現時的小孩子是怎樣的打發空閒時間,可能會想到上網、打機、看漫畫等玩意。當然這些是正當的娛樂,但這些娛樂看似不能給我們未來的人看到甚麼。或許這些沒有任何特色可言,或許不是甚麼特別的一回事。但是,當每個人的娛樂都是一樣的時候,會否是一件好事?



書名:你同我?七八十年代成長回憶
作者:蕃薯仔
出版:三一設計製作
出版日期:2005年5月第二次印刷
ISBN: 988-98020-1-5
香港公共圖書館索書號:739.189 4442

星期四, 8月 03, 2006

桑蘭?颱風

(一)

今日(2006年8月3日)看過生果日報的一個專欄,乃為介紹桑蘭的事。


2006年08月03日(蘋果日報)
中 環 有 落 : 桑 蘭 相 信 今 天 不 快 樂 明 天 就 快 樂

桑 蘭 在 1998 年 友 好 運 動 會 中 嚴 重 受 傷 , 半 身 癱 瘓 , 一 轉 眼 八 年 , 她 沒 有 意 志 消 沉 , 自 暴 自 棄 , 反 而 以 無 比 勇 氣 克 服 困 難 , 贏 取 世 人 稱 許 和 敬 佩 。 昨 日 她 來 了 香 港 , 望 維 港 接 受 記 者 訪 問 。


「 桑 蘭 微 笑 」 曾 征 服 了 太 平 洋 彼 岸 的 人 , 雖 然 在 笑 容 背 後 , 總 有 一 份 淡 淡 哀 愁 。 身 體 活 動 不 了 , 但 抱 「 遇 到 困 難 , 面 對 困 難 , 解 決 困 難 」 的 信 念 , 桑 蘭 將 人 生 崎 嶇 障 礙 一 一 夷 為 平 地 。 提 起 筆 桿 , 呷 一 啖 茶 , 本 來 輕 而 易 舉 , 但 對 於 桑 蘭 都 是 困 難 事 , 不 過 這 並 不 打 緊 , 最 重 要 是 她 始 終 拿 起 了 茶 杯 。 她 每 天 盡 力 做 好 每 一 件 事 情 , 慢 慢 努 力 去 實 現 一 個 一 個 小 小 的 成 就 。
桑 蘭 堅 毅 不 屈 的 樂 觀 性 格 , 固 然 是 受 傷 八 年 以 來 的 精 神 支 柱 , 原 來 她 還 有 其 他 方 法 , 去 撫 平 心 靈 創 傷 , 如 平 日 跟 大 夥 兒 活 動 , 唱 卡 拉 OK 、 聊 天 和 吃 飯 , 她 最 喜 歡 法 國 菜 , 味 道 則 無 辣 不 歡 。 她 以 微 笑 面 對 每 一 天 , 積 極 參 加 慈 善 和 公 益 活 動 , 為 08 年 北 京 奧 運 宣 傳 。

她 主 持 的 電 視 節 目 中 不 乏 體 壇 名 人 訪 問 , NBA 炙 手 可 熱 的 姚 明 也 是 座 上 客 。 姚 明 向 她 說 : 「 三 天 總 有 一 天 不 快 樂 。 今 天 不 快 樂 , 明 天 就 快 樂 。 」 給 她 極 大 啟 發 , 相 信 一 天 24 小 時 中 , 總 有 快 樂 及 不 快 時 刻 , 至 少 喜 樂 參 半 。 經 常 笑 容 可 掬 的 桑 蘭 認 為 哭 不 是 壞 事 , 尤 其 自 己 是 女 孩 子 , 擦 乾 眼 淚 就 好 過 了 , 不 過 她 堅 信 眼 淚 從 來 不 能 解 決 問 題 , 最 重 要 是 自 強 , 就 算 流 淚 亦 要 流 得 值 得 。

桑 蘭 的 生 活 與 一 般 人 無 異 , 比 方 說 與 家 人 一 起 看 電 視 , 也 爭 電 視 看 ; 電 腦 遊 戲 喜 愛 俄 羅 斯 方 塊 和 五 子 棋 , 且 經 常 上 博 客 , 開 放 自 己 , 了 解 別 人 。 她 坦 言 未 遇 上 另 一 半 , 只 相 信 「 有 緣 千 里 能 相 會 」 , 總 之 順 其 自 然 , 理 想 對 象 是 事 業 型 、 有 責 任 心 和 家 庭 觀 念 重 。 至 於 前 陣 子 癱 瘓 的 「 超 人 」 基 斯 杜 化 李 夫 逝 世 , 使 她 十 分 難 受 , 她 說 像 失 去 一 個 強 而 有 力 的 支 持 , 唯 一 可 做 的 是 「 祝 願 他 一 路 好 走 」 。

人 生 不 如 意 之 事 常 有 , 不 過 桑 蘭 總 能 向 好 的 一 面 想 。 08 年 北 京 奧 運 將 是 她 另 一 人 生 目 標 , 因 為 她 渴 望 成 為 奧 運 火 炬 手 。 她 感 觸 地 說 : 「 奇 對 我 來 說 是 遙 不 可 及 , 不 過 還 是 存 在 的 。 」 或 者 , 奧 運 火 炬 正 是 她 那 心 中 的 一 團 火 , 一 團 永 不 磨 滅 的 生 命 之 火 。

記 者 : 李 劍 昌   梁 幸 兒
攝 影 : 張 家 俊



這些故事,可能在書本中找到一大堆,有些人可能沒有時間或心情看這些故事。但在報章上刊登的,可能會吸引到一些繁忙中的人。

太平凡的生活,有時會十分沉悶及沒有任何挑戰,每天都會這樣過。星期一至五或六忙於工作、進修,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忙於教會、各式的活動。在忙中,我們可能會忘記了很多我們有的東西,如:有健全的身體,可以靈活地走動。

佩服桑蘭的堅毅不屆的精神,不單沒有放棄,還視自己為普通人一樣,不覺得自己是一個較正常人有久缺的人。可能是曾經歷過失去,她知道每天能生存,乃為上天所賜予的,更覺得需要珍惜每天的生活,於是他以樂觀的態度面對生活。

常人以為普通不過的事,對她來說是難事,於是她把生活的事變成一件件的小事,以能自己可以解決到。當每做到一件事的時候,對她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勵。在不斷的正面思想下,能和其他人一樣生活。

我們身邊總會有一些較我們不幸的人,有些人的經歷,相信是沒有任何人願意看到或經歷到的。但當這些人在我們身邊的時候,會否給他/她一個機會,一個鼓勵,一聲讚許,讓他/她可以站起來,能與平常人一樣地生活,不是更好嗎?倒轉想想,我們有沒有資格去排斥、杯葛一些較我們差的人呢?

除了機會、鼓勵、讚許外,可以多走一步,了解多些人的故事嗎?


(二)

今天放工之時,遇著大雨。在雨勢及風勢稍細的時候離開。

很多同事會選擇走南昌街,而我卻走歌和老街。

對我而言,或許是挑戰。看看能否在指定時間內到九龍塘,但經過的路段,比我預期的暢順。

路上可以說一個人也沒有,可能是該地給人感覺較為空曠,風勢及雨勢也較大,但唯一的好處便是沒有任何建築物會塌下任何物件在路面上。

一路上,時有較強的風掃在我的面上,除此之外,雨及風不算大。

會否是人的惰性?還是在政府工作的人員中有一些懶的「惡習」?在政府機構內工作的人員,大約喜歡其穩定及安全感,每月的指定日子(公務員的為每月月尾,非公務員的為每日七號)銀行戶口內會多了一筆錢。但對我而言,只是一堆數字。

當每個月收到的薪資不能完全滿足的時候,正是一些追求非金錢上的「刺激」及滿足感,或許是一些新事物,或許是一些過去沒有的東西。

公司內大部份人都說現時找工作很難,倒不如留在政府內繼續工作,能賺取一筆錢使用,不是更好嗎?但我在想,如果每天或總是有一些日子較空閒沒有任何工作的話,確是沉悶。這陣子想,何時是適當的時間?經過思考後已經決定了今年會離開。

雖然這決定可能是一個「錯誤」的決定,但這決定是需要勇氣走出第一步。當每個人都走同一路線的時候,我是否需要走同一條路?我想不會,遇到的風及雨大小是不知道,但如果沒有走出第一步的話,怎會知道有多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