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4月 30, 2006

蜜月期完結

正是我一千零一間銀行的新收費政策。

時會聽到我所用的銀行會把一大批舊客戶都要和新客戶一樣,每天於戶口內的金額少於一定數目,便要每月收取數十元的手續費。

話說星期六早上到銀行打簿及存錢(因存摺的磁帶不能被打簿機讀取戶口資料及補誌),在長長的人龍前留意到有人問一職員一些銀行的事宜。在八卦的心理下,留意到一張收取戶口手續費的單張。大意是於2001年4月12日前開戶的客戶,如每天的戶口存款低於5000元,將於本年7月1日起收取每月50元的手續費,使用該行的產品或服務(說得白一點即係為銀行帶來金錢上的收益)即可免去該服務費用。若不想被銀行收取費用的話,可使用ATM戶口或把多個戶口合併為一以省下該費用。

錢永遠沒有人說多,甚至希望自己可以賺取最多金錢。近年來的銀行也是如此,在競爭激烈的情況下,為求節省經營費用,已在一些不起眼的地方加收費用或減少有關服務,例如輔幣找換服務,由每天一次,在一些地區已減為一星期一次。而在可以增加收入的地方會多加留意。當你在櫃台等待完成銀行服務的一刻,可能該職員留意到你係櫃台「四圍望」,而借勢推銷其他服務,例如基金、退休保障(自己額外每月多一筆錢儲蓄起來,一段日子後會多一倍多的收入)等。稍為留意一下招聘廣告,會發現聘請teller的職位會要求有銷售經驗,以協助公司多賺錢。

除了是防止黑客入侵銀行的電腦系統、銀行內多些行政的工序外,我想不到為何每個月都要收取五十大元的費用。或許是這些客戶,要佔用公司的資源(包括人事、電腦系統等),但得到的利潤不多。而排隊的人龍對公司來說也可以看為「負資產」,因人總不愛花時間排隊輪候服務,可能一些潛在客戶因不想等而不會期待有新的服務。

收到服務費用已是時間的問題,當銀行收取新客戶(2001年4月12日後)有關費用後,心中有這個問號,究竟會幾時收費呢?但這個答案於這幾年間沒有提及。在不經不覺間過了幾年了,至數月前已有記者問及這問題而銀行稱會不時檢討銀行的收費,至這一二天才知道是事實。雖然沒有太大的不滿,但我總是覺得好搶錢。

現在想想,銀行與客戶的關係,可能會比以前冷了一點,相信不是銀行內的職員的招待不周,而是銀行的策略會看重客戶的關係的同時會想方法「搶」客人的錢。想到此有點可怕。

當然香港的銀行不應學澳洲一樣,連提款機提款都收手續費。

星期四, 4月 27, 2006

撞車?塞車?遲到

以上三項都冇我份兒。

今天早上於九龍塘發生車禍。可能正是如此,上路(龍翔道)等塞車。部份同事正因此而遲到。政府工,最多只會被警告,而不會扣減薪酬。

我工作的地點,正是在山腰(有人話是山頂,此話不正確,對上還有澤安村、畢架山花園等樓宇),只有巴士較方便。如果以乘巴士來說,不論是東涌、沙田、還是觀塘、將軍澳(將軍澳的居民需乘巴士往觀塘轉車),都有巴士經過。

正因如此,如果今天乘巴士而碰巧交通意外的話,遲到係無可避免的事。但如果係乘地鐵小巴的話,可能不會遲到。

對我來說,可以步行返工,省車錢之餘也可以做運動及環保一點,即使係發生塞車可以話要返到公司睇到有關情況後才知道。

在山上,有好也有不好的地方。好的當然係空氣好一點,個人有時間及興致的話可以步行上山,整體上會好一點的。當然,正是在山上,要食飯或買東西都會乘車或步行十多分鐘便可以,這相信是在山上的缺點。

不論是在那兒上班,守時最重要。

星期日, 4月 23, 2006

世界閱讀日

4月23日為世界閱讀日,目的是為了提升閱讀風氣。

閱讀風氣好像在這幾年間才冒起來,和自我增值有關係。在這個多媒體的年代中,閱讀看似是一件很悶的事情,有的書沒有圖片,只有一大堆文字,即使有,可能只作為解說之用。

的確,電腦遊戲、DVD、MP3及其他電子的玩意,較看書吸引,可以不用花時間思考著內容,花時間閱讀才得知結果。有時一氣呵成地看過一駒電影,玩過潮流玩意的快感是書沒有辦法感受到的。

但書的吸引力,還是存在。這不單是可以自己的想像去想像書中的內容,想像書(特別是小說)內的情節。有的書可以啟發我們的思考(例如哲學類書籍)。甚至是可以大家透過分享交流,刺激大家的思考,或許這是閱讀的樂趣。

我們的閱讀興趣,可能會受制於外在環境影響。若自小便開始有閱讀的習慣,不受家人、朋友的影響而堅持閱讀的話,在成人時已經對世界的事知道很多。可能在其他人來說未必是一個很有風趣的人,但其知識可以顯露出真材實學的一面。

在香港的學習環境,著重書本知識的傳送,在考試為主導的環境下,即使係想閱讀,都未必太願意去做。但近年來在學校推行閱讀時段,這時段可以不受滋擾地閱讀書本,對學生產生較深遠及正面的影響,他們或會在長大後每天或每星期花一段時間閱讀自己喜愛及有興趣題目的書。

閱讀畢竟是需要的,對於一些對閱讀有抗拒的人,或許是受外間或考試等因素而沒有閱讀的興趣或習慣。或可以試試從自己有興趣話題的書開始閱讀,隨自己的喜好閱讀,成習慣後才開始讀其他書。這或會是一個好方法。

即使是個人願意閱讀也好,其他配套也不可缺少。以康文署的公共圖書館為例。現時只有一些新開或需要搬遷的圖書館,才會有較多的書籍分類資訊。例如園藝的索書號為435 xxxx,基督教書籍為240-249 xxxx等。其他的一律欠奉。令一些想看書的市民都感到無奈。有時只是看到很多書,但沒有一個較全面的簡介,只會浪費了圖書館的資源。我個人相信這些索書號應方便讀者為準,不單方便圖書館職員而已。

記得一出版社的口號:「從小愛閱讀,長大倍幸福」。閱讀的習慣從小培養,對一個人的一生有重要的幫助。

星期六, 4月 22, 2006

投訴學校信

在網上瀏覽一網頁時,被這網頁的內容「吸引」著。

這封信可以說是對一間學校的控訴。如果這事屬實的話,我只會覺得這學校為了成績而忽略了學生的成長,這又是否一件好事?

一間學校,不單是給學生學習知識,更是一個學習愛及被愛的地方。在學校的生活中經歷的事情,可以說對其一生有很深遠的影響,文中的學生所經歷的,可能是負面的体驗,對一生的影響更是難以估計。

一間自以為是基督教學校的教師,如文中所述的話,將可能是基督教界的恥辱。這行為是侮辱神所創立的學校,更不是一個基督徒老師的待人態度。

即使是頭髮、還是校服的問題。我想可以勸導的方式要求學生改正,以達到學校的標準。有時給她適當的指引,比罰學生還來得重要。給學生知道錯在那裡,給學生修正的機會,比一些辱罵來得重要。辱罵不單不能解決問題,還會把問題弄得更為複雜。

即使是基督徒老師,相信都不是百分百是真心地奉獻自己於教育事業上。有的可能在教學的背後,為自己的升職而討好高層。有的可能像其他人一樣地追求名利。

有時都會聽到一些人被欺凌,被人予以不公平的對待的時候,會人被人「勸告」,不要把這些事弄大。但即使這樣,會否為求自己的名聲不被破壞,保存面子而不讓他人知悉一些不為人知的醜行?即使是出名又怎樣?再出名的學校,如果得不到愛及尊重。學校本身只是一個冷冰冰的地方,甚至是對學習產生抗拒。

即使是著名的中學,只會更看重學生的成績,特別是現時教統局對於學校引入校內校外的評估,加上家長們看重學生的成績,以致可以忽略了學生的其他方面的發展。就算現時的課外活動,或許只是給學生有更好的評語而已,為求自己的名聲而忽略了對學生愛及尊重,這會是一間好學校嗎?

星期三, 4月 12, 2006

Happy Birthday!

想不到四月份還有其他人生日。



當然在此祝賀肥榮、豪仔及阿芬生日快樂。Happy Birthday!

在此多謝各方好友給我的祝賀,謝謝你們!


延伸閱讀
Patrick: Happy Birthday
豪仔:慶祝生日

星期二, 4月 11, 2006

非法?巴



在旺角彌敦道上,偶爾會遇上非法?巴。連同這次,最少見到這架村巴二至三次之多。

他們的出現,是為了「彌補」了專利巴士的不足。行走繁忙地區之專利巴士,於繁忙時間會出現脫班的情況,故乘客候車的時間多了。圖中的村巴,正是為了「彌補」58x巴士線的「不足」,這村巴行走和58x相同的路線。

西鐵通車後,因應乘客量的「改變」而調整班次(即減班好聽一點的詞語),令乘客候車時間多了,車輛卻不見少了。而村巴的生存空間有限,如果只是一天中營運很短的時間,相信可能很難維持生計,於是產生了村巴這東西。

即使西鐵通車後,好似不見得客量少了,即使現時西鐵有月票也好,吸引乘客也有限。畢竟香港是一個很小的地方,大部份市區/新市鎮可以一小時或個多小時可以到達了。

對我而言,村巴對我沒有太大的關係。畢竟現在工作的地方,可以步行上班,需時只需20分鐘左右,有時乘小巴及巴士上山時間,可能比步行多一點,而且小巴及巴士有共通點(特別是小巴)是無法預計到何時會有車及車資相對其他行走同樣距離的路線的車資貴,故步行是一個較理想的做法。

村巴可能不會比專利巴士平,但勝在可以補充專利巴士的不足,這些都是村巴生存的地方。

如果香港有合宜的運輸政策,可能村巴不會出現了。

星期一, 4月 10, 2006

2007年公眾假期

星期六時明報報道了來年的公眾假期表,現抄錄如下:


政府公布二○○七年公眾假期
*************
  政府今日(四月七日)在憲報公布二○○七年公眾假期如下:

所有星期日                  星期日
1月1日         1月 1日     星期一
農曆年初一之前一日    2月17日     星期六
農曆年初二        2月19日     星期一
農曆年初三        2月20日     星期二
清明節          4月 5日     星期四
耶穌受難節        4月 6日     星期五
耶穌受難節翌日      4月 7日     星期六
復活節星期一       4月 9日     星期一
勞動節          5月 1日     星期二
佛誕           5月24日     星期四
端午節          6月19日     星期二
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紀念日 7月 2日     星期一
翌日     
中秋節翌日        9月26日     星期三
國慶日         10月 1日     星期一
重陽節         10月19日     星期五
聖誕節         12月25日     星期二
聖誕節後第一個周日   12月26日     星期三

  政府發言人說:「由於二○○七年的農曆年初一適逢在星期日,因而將農曆年初一之前一日訂為增補公眾假期;另由於二○○七年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紀念日亦適逢在星期日,因而將翌日訂為增補公眾假期。」




2006年4月7日(星期五)
香港時間11時46分


來年的大年初一又係星期日,而且來年的清明同復活節有五天假期,又可以想想到那兒玩了。


以上2007年公眾假期的政府新聞公報之連結按此。

星期六, 4月 08, 2006

how are u?

有一印巴藉(或尼泊爾藉)的人於今早到我舊居同一條街(大埔道至南昌街一段)的一千零一間茶餐廳買麵包時突然說出的一句話。

當時以為不知是誰說話,後來向我問好時,我的反應只是fine一句。有點不知所措。

我好似沒有見過這個人,或許香港地和他差不多的人都不少,對這人可以說沒有認識。

因收入微薄,也要把自己所賺得的金錢寄返家鄉。故他們可以花的金錢也不多,他們為了多點金錢,他們居住在接近工作地點的一些舊樓中,他們的生活圈子,可能限於這區內。

他們可能不甘沉悶,也希望可以向他人表示友好,故他們主動地打個招呼,或許會令大家每天的生活開心一點。

這些少數族裔人士,他們會自成一個群體,可能是三五成群,也可能是一個組織。以前在尖沙咀返工時,遇上的印藉老闆,會在每次通電話時都會說take care,香港人相信不會這樣做。但在他們陌生的國度中尤為重要,不單是在異地感到溫暖,而是大家不單是朋友,更是一家人,自己在一個相熟群體中,是不可或缺的成員。

如果在到達一個陌生地方初期,和一些相似背景的朋友一起,未嘗不是一件壞事。但當一段時間還是如此的時候,自己看的事物會比較少及未能全面地了解當地人的生活。

即使是可以認識到這朋友,但如果停在公事關係上,是否可惜一點?

香港的環境,是較難容讓人停下來,認識一些不同國藉的人及事,但是否這樣便好?

有時,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才是重點,開放自己,或許不需要交心,但只要一個問安可能令自己及他人開心一點,何樂而不為?

星期日, 4月 02, 2006

「路展」女郎



近年來,當有新的產品出現的時候,總會搞一些「路展」,同時也會吸引一些「拍友」(可以是專業或業餘)的到各展銷場所推銷產品。

當一些人會為她們拍照的時候,可能為了個人的攝影喜好,也可能是為了留下記錄,或許她們很美而拍下。

但對我而言,她們不太美麗。

總會覺得,她們可以在這數年間當上模特兒為各產品推銷,但當年老的時候又可以做到甚麼?

會否好似售賣衣服或其他銷售的員工一樣的際遇,到了某個年齡便不成了?也許她們還是年輕,可以用美貌賺取金錢,但外貌總會有變的一天,若她們不發奮圖強的話,想想往後走的路,將來的生活可能很徬徨。


圖片解說:攝於4月2日的旺角行人專用區,紅色衣裙者為推銷一手提電話供應商的電話。

強迫提早退休?



在銅鑼灣的行人專用區上,遇見了這個活動。

這報道好似聽過,不過不太明顯。

可能現時有很多年青貌美、英俊不凡的年青人加入空中服務員的行列吧。當每次這行的招聘會出現的時候,總會吸引了數以十計的年青人排隊等候面試,一試空中服務的理想。

問題來了。當有這麼多的人願意加入飛行行列的時候,會有足夠的位置給新加入及原有的員工嗎?

有這麼多年青人加入的時候,自然可以把公司的形象走向年青化,公司競爭力自然地提升了。若公司只是顧及自己的公司形象及賺取更多金錢,而忽略了較年長員工的時候,公司又會損失了甚麼呢?

公司損失了的不單是一位員工,還是一位在公司甚至行內經驗豐富的人。她/他們的豐富經驗,可以給後輩提點、參考,對客人可能會較多的了解,也許她/他們見的「世面」較多,較容易掌握到客人的心理及對客人較為細心。這些都不能從數十小時的顧客服務課程中學習到的。經驗,可以說是這行業的資產。

公司所想到的,不單是公司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可以省下多少的金錢。一個服務多年的員工,除了每年的薪酬有機會按年資增加外,還有的是公司的褔利、退休保障等金錢,可能會對公司的財政造成很沉重的負擔。故此先下一著,定下45歲便要退休這規定。

45歲是否身體各能力的表現不濟?可能空中服務員較講求外觀上的年青及「新鮮感」,故認為這年紀或之後的服務員給人「老」或未能追上現代的節奏,也可能是習慣了一段較長時間在同一個環境中,較難接受到外間的事物。事實可能如此,因以往(10多年前)只需要懂得用一二套便可以完成到職務,以往的環境也不太重視員工對外間的認知,簡單一點來說,即過往不重視終身學習。

如果真的實行45歲將強行退休的行動。相信可能有更多公司會效法,同樣地認為這些人都是「老」的人,適應外間能力較弱。這行為的背後,帶著年紀歧視的眼光,對這些人來說是不公平的。簡單一點說,難道45歲之後便可以不用吃飯?(最簡單的吃飯或吃其他東西可以飽肚)

自經濟衰退之時,年紀較大的人會被排斥於勞工市場之外,他們一般是經驗,人工較高而年紀較的人,他們可能比年輕的人較難投入勞動市場,故此近年來勞工處、平等機會委員會等大力提倡唯才是用,不分年齡的僱用模式的廣告,目的是給他們有同樣的聘用機會,讓他們的工作經驗得以繼續發揮,服務社會。

相信經過幾年金融風暴後,每個人明白會終身學習的重要性。暫不討論是否只是為了商界服務這爭論較大的題目,但大方向是正確的,希望各「打工仔」可以與時並進,學習新的知識,不致大脫節。真才實學,重視內在的修養,才是長久之道。始終人不單是看外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