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7月 24, 2006

書展?閱讀

(一)

星期天下午,在書展會場。

沒有到前港督彭定康的簽名會,只在會展的會場內看看有甚麼值得買的書。

由一些實用介紹寫商務電子郵件的書,還是一些值得政界人物的文集等,也有購買。雖然可能數量上相比其他一些書迷來說,不是一個大數目,但如果願意花時間去看這些書的話,相信可以花上一段較長的時間。


(二)

如果說買了多少本書,甚麼類型的書。不如問問自己,自己會否只看一兩類書?可能我們自問很忙,時間有限。但有時留意到有的同事喜歡看書,心中難免產生一種羡慕之情。

自小開始閱讀,不但可以讓一些好的文章及文字,陪伴你的成長,對於個人對世界的認知、了解各種人及事或多或少有幫助。閱讀的培養,不單是學校、社會環境的影響,更重要是家庭成員是否喜好閱讀,這才是關鍵。

以往的環境,會多點留意一些和商業或政治有關的書。今年也不例外,但離開書展時,自己問自己,這些範圍是否足夠?會否是我的閱讀範圍的全部?還是因為日久以來,總覺得沒有任何空間,容納一些看似沒有任何價值的閱讀?(例如閱讀文學作品)

最近在一個研討會上,問過司徒華先生有關家庭對於他個人的閱讀及寫作的影響,他只是答了:「當你未覺醒的時候,是環境影響你;當你覺醒的時候,是你影響環境。」我只是想,可以在小時候可以獨立思考,不受任何約束的閱讀又有多少人呢?


(三)

至執筆之時,大會宣佈今年書展的總入場人數約為68萬人次,相對上年的多4萬人(百分之六)。以入場人次來看,當然是可喜可賀。但是,是否代表了看書的人的深度多了?

不!

看過一些網頁及留意到一些人買書的情況,有的到書展買了他喜愛的書(例如漫畫),有家長為子女買一些補充練習,有的會買一些小說(可能是愛情小說),有的可能會買一些實用書(例如字典),甚至是有些人星期六晚沒有任何節目,見書展免費入場,順道入場看看嘆冷氣。

有些人會說現時香港人的閱讀風氣強了。不錯,這些年來的人因為經濟及自我增值等原因而讀多了書。但這些都是為了「搵食」而多讀了書,但自己的思考能力、個人的學養等有沒有進步?還是只是滿足了個人的興趣便算?

相比其他娛樂,看書是一件很悶的事。特別是媒體年代成長的人來說,媒體明顯地較有吸引力,媒體可以滿意到感官上即時的「需要」,但對於內在的進深,沒有太大的幫助。閱讀多一些小說,或是多一點人物傳記(或一些於報章上發表的文章結集成書的傳記),對事物有多點思考,或許對自己有較大的幫助。


部份書目推介:

我這一代香港人
香港的鬱悶
歷史幾串都有

星期日, 7月 16, 2006

彭定康重臨香江



如果閣下是前港督彭定康的fans,應不會錯過以上的活動。如果自問有較多時間在會展閒逛,又唔想在周未時和人迫,又想看看前港督的風采的話,以上活動可以考慮。

舊書義賣

每年到差不多這個時候,除了有全城的盛事香港書展買新書外,還可以考慮一下舊書,以下為兩則舊書買賣的活動:

活動一:舊書義賣大行動

主辦機構:香港世界宣明會永旺百貨(香港)有限公司(吉之島)
詳情請留意附圖:




另一個收集舊書義賣的活動,於本年8月20日(星期日)上午十一時至晚上九時於香港浸會大學平台舉行。每本義賣書籍暫定為每本十元(主辦機構可因應書籍的種類設有多項價格或調整價格)

本活動的目的,為了ICCF文字事工,圖書交流、培養靈命、生命成長及推廣基督教界閱讀風氣。

現時至約八月四日(大約時間,原為七月尾)為收書時間,收集的書籍為基督教書籍及青少年勵志書籍,如欲捐書,可把書本交往:

新書館:香港灣仔軒尼詩道303號華創大廈3樓(集成中心對面)
新書館地圖
查詢電話:2881 7338

福音閱覽室:九龍彌敦道138號聖安烈基督中心二字樓(電梯二字)
福音閱覽室地圖
查詢電話:2369 8513

或可聯絡以諾:9271 6902

知多d:
專上學生福音團契:2005-2006年度舊書義賣
或可於香港中央圖書館一樓讀者諮詢櫃台(大門口左面)附近的資料架索取有關資料。

星期二, 7月 11, 2006

會令人肥的郵票?

看過一個會令人肥的郵票的網誌,郵票可能有一天會用成廣告之用。

郵票可以是一個宣揚國家的一個工具,可以見證歷史,例如香港以前有英女皇郵票、各政府部門的郵票等,可使一個對這地方不是太認識的人會認識這地方多一點。

但當香港的郵票變成商業的工具的時候,會否很可怕?

相關推介:http://labnol.blogspot.com (這乃為一個各式軟體的推介網站)

星期一, 7月 10, 2006

「成見」

資料來源: 「成見」能有多荒謬

「成見」能有多荒謬?

有一名年輕猶太人和老猶太人坐在同一列火車上。年輕猶太人問老猶太人說:「先生,請問現在幾點了?」老猶太人卻默不作聲。「對不起!先生,請問現在幾點了?」老猶太人還是不答。

「先生很抱歉打擾您了!但是我真的想要知道現在是幾點鐘。你為什麼不回答我呢?」

老猶太人答道:「孩子,下一站就是最後一站了。而我一點都不認識你這個陌生人。如果我現在回答你,依照猶太人的傳統,我就必須邀請你到我家坐。你長得很英俊,而我有一個很漂亮的女兒。你們倆一定會愛上對方,然後你就會把我的女兒娶走。你告訴我,我為什麼要一個連手錶都買不起的女婿呢?」

幾乎每一分鐘、每一件事,我們都依憑著過去所得的知識、經驗在作判斷。比方,我們常聽說(或認為):「生意人都很狡猾」、「女人都是爛駕駛」、「男人都很不衛生」、「猶太人都很吝嗇」、「美國人都很浪漫」.......等等。此後我們心中就會建立一套刻板的印象,並用這個「成見」去解釋或評斷周遭的人事物。一對男女若看到一個男人拿把花走在街上,女的可能會想:「哦!他真體貼、好浪漫。」男的也許會認為,「天啊!我看這傢伙真花心阿」。

有一則故事,大意是這樣的。有一位先生初到美國不久,某個早上到公園散步,看到一些白人坐在草坪上聊天、曬太陽,他心想:「美國人生活真是悠閒,有錢又懂得享受生活。」走了不久,又看到有幾個黑人也悠閒地坐在草坪的另一邊,這位先生不禁想到「唉!黑人失業的問題還真是嚴重,這些人大概都在領社會救濟金過生活。」艾斯曾有這麼一段妙喻,當你暗夜走在街上,看見某扇窗亮了一盞燈。也許有人會說:「這一定是母親為還沒有回家的子女在禱告」也有人會說:「老天,一定有人在偷情。」

哈茲立特有句話:「偏見是無知的孩子。」說得一點都不錯,「人」「扁」為偏,人一旦有了偏見,就會把「人」看「扁」、看「偏」了。大多數的人並不了解你,你也不完全了解這些人,既然如此,我們就不該輕易地去論斷他人,當然也不必在意別人的論斷。因為,每個人都可能扣錯第一顆釦子,不是嗎?



人有偏見,在乎於個人對世界的認知與否,以及該人或事對個人的影響力有多深而決定。

每個人都會有個人的經歷,這些經歷有正面的、有負面的,每個經歷可以影響著個人的生命及其他人的生命。

舉例說,一對父母,總是想著子女和外間朋友交往可能會對自己不利,會怕有人會知道家中很多「秘密」,怕朋友中有稅局人員會知道他們的收入從而要求交稅,又怕子女的朋友會「教壞」其子女,故出言侮辱其子女社交(識朋友)是一件不應該於在學時期進行的事。

以上的偏見,可以說是無知,加上其個人的經歷、受過的傷害(如有)所引致的。可能其出發點可以理解,但這些偏見沒有得到糾正的時候,只會對他人造成傷害及損失。以這例子為例,子女不能識朋友,可能會造成很多心理上的問題,或做了很多引人注意的舉動,但可能都是負面的舉動,這些都不能令朋友更為接近,在這循環下,人會變得軟弱及退縮,可能對父母而言會保護到自己的利益,但對子女的發展會造成很大的缺陷,有的人際之間的交往,特別是小時候的人際網絡,在未來的人生中,是沒有辦法可以彌補,即使有小時候的朋友願意伸出友誼之手,可能維持到簡單而沒有任何利益上的往來嗎?

消除偏見的方法,除了是大家願意多走一步,願意適應該環境的遊戲規則,還有每位的參與,多點和人有接觸,多點了解各方的資訊;可以的話可以多點做義工(做義工只要時間分配得宜,不會對原有工作有很大影響。),了解多點社會上不同的人,做人的自信、責任感及待人接物等技巧可以和不同人士的互動接觸中建立起來。

我相信,每個人的行為舉止,會影響著身邊的人,特別是下一代人。有些事要想清楚、了解清楚才做,下一代及其他人等不會受到重大的影響。




星期二, 7月 04, 2006

詩?人?光影

星期一黃昏到了香港中央圖書館參與了詩?人?光影的交流會

這交流會的一大部分,以播放多媒體影片為主。以朗讀詩詞為次。這些媒體,以我們生活,特別是以社會的題材為主。

看著這些媒體的播放,以為自己在看一些和社運有關的集會當中,這個情況下看的片,想不出這些媒體和文學之間的關係。

後來有主持解釋這個媒體的播放,是希望把文學融入生活當中。以播放了已修改的迪士尼開幕片段、世貿片段、利東街重建的片段等,這些是可以作詩的片段。除了是播放媒體外,還於播世貿的片段的時候,加入了敲敲的環節,使參與者有投入現場的感覺。

現時的詩,主要是寫個人的感受,或是反映現時的事實,但創作人認為,若能像遊行的口號一樣,把一些我們想的東西,透過詩反映出來,才是一個較理想的境界。

這些媒體的播放,以重建利東街佔了四五成時間,這些片段,不是活生生地在居民生活中嗎?

很多時,詩給人較清高的感覺,特別在香港以金錢掛帥的環境中,文學不能製造財富,更遑論是詩。但創作人卻借著我們熟悉的題材,帶出詩可以是生活的一部份,對於基層或普羅市民來說,更為重要。我們的生活,已是詩的題材,只是我們有沒有空間及心思去想及創作。

詩,可以是和生活息息相關的。

星期日, 7月 02, 2006

「七一」遊行



2006年7月1日下午,Patrick浩揚和我一同到維園參與由民陣舉辦的「七一」遊行。

到了維園後,還要等個多小時才能可以出發,隨後又在銅鑼灣鬧市等了一段時間,才可以輕鬆地步行,民主的道路不太易走。

在路上,有多個民間團體擺設攤位,但稍為停步看看的市民不多,可能是一般市民對於民間團體感到陌生。


在一些有「政治明星」的攤位,總會有很多人停下來看看,甚至表示支持。在堅拿道西附近有毓民為主持的社會民主連線。當然,這個攤位可以說是眾多的路邊攤位中最歡迎的一個。

除了毓民外,還有李柱銘及朱耀明牧師擺設攤位,朱牧師的不斷地作出呼籲民主的重要性(如沒有接收錯誤的話)在這兒只是拍了數張照片後便繼續行程。

遊行路線沿途的人明顯地比先前的為多,單是行人路上的行人,看慣了香港每年一度的七一遊行,已是見怪不怪。初時以為至少有十萬、後來為5.8萬人,人數多少或許是現在的環境指標,可能當天的天氣太熱,也可能是現時的經濟環境較數年前好一點。出來遊行的人看似少了。

在維園聽到劉慧卿的呼籲參與遊行的市民以電話致電十位親友到來遊行,呼籲多些人遊行是好事,但用03年的一招鼓勵多些市民參加,相信會較難吸引更多市民參與。天氣炎熱固然是重要的考慮,但要參與遊行的市民,已經一早到達會場,即使沒有這些呼籲也會願意走出來。

不知道是我的年紀日長,還是當日的天氣真的太熱,經過一些繁忙地區時停了很久時間。總有叫人暈的感覺。在路途當中也有想過放棄。如果說不辛苦,相信是很早出發的那一批市民才不會太辛苦。當時覺得為何不開六條線?若多開一些路面行的話,可能可以較快的時間疏導人群,人群也不用受炎熱天氣的煎熬。

我個人敢保證,來年一定再會有巡遊及遊行。到時的心情或會和今年不同。